武城縣因王侯得名的村莊

陳仲魁

在封建社會,除繼承皇位的“太子”之外,其余諸皇子,皆可被御封為“王”;此外,朝中異姓文武大臣,凡功勛卓著,也可被勅封為“王”;而“侯”者,系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侯爵”;“王子”,則是對皇帝之諸皇子(含皇孫及世襲王)的通稱。

據民間歷代相傳,武城縣與王侯有淵源的村莊,不乏其例。

“遼東王”薛仁貴屯兵東王屯

東王屯隸屬魯權屯鎮(zhèn),南臨建德水庫,北近“利民河南支”,現為927人構成的多姓村莊。

村名源自唐代名將、“遼東王”薛仁貴。據史料記載,薛仁貴(614-683),名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士,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相傳,在薛仁貴奉命征東時,曾率軍路過這里,并在此駐扎數日。由于多年領兵征戰(zhàn),屢獲大勝,且功勛卓著,薛仁貴被敕封為“遼東王”,該村遂以其封號而得“東王屯”村名。

至于其村名末字之“屯”,筆者以為,當屬于曾在該處“屯兵”之故;另含,有眾多居民在此“集聚”、“村落”之意。

該村為“興教立學”上的先行者,早在民國九年(1920年)三月,即創(chuàng)辦了新型學校一所“東王屯初級小學”。

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3月之前,該村隸屬恩縣;1956年3月恩縣撤銷后劃歸武城縣,隸屬舊城區(qū);1958年初隸屬西王屯鄉(xiāng);同年秋,隸屬舊城公社;1964年冬,劃歸馬莊公社;1984年機構改革后,改稱隸屬馬莊鄉(xiāng);2000年5月,撤銷馬莊鄉(xiāng)的建制,劃歸魯權屯鎮(zhèn)管轄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其西鄰的“西王屯”,盡管村名中亦有“西王”二字,但是其立村的時間,尚晚于前者,其村名的來歷,系因地理位置而比照“東王屯”而得,與“王子、王侯”毫無關聯。

不知名王子落難宋王莊

宋王莊隸屬魯權屯鎮(zhèn),南臨“鄭郝路”(鄭家口至郝王莊),現為606人構成的多姓村莊。

該村原名“五家樓”(址在現村西南)。相傳,很久以前有個王子,因觸犯國法,曾逃到此地避難。不料數日后,被一路追殺而來的官兵抓獲,奉命將其殺死,就地埋葬于土崗。“宋王莊”村名,即由此而得。

“宋王”,究竟是源自該王子的封號,還是“宋代的王子”,由于資料匱乏,實難考證。筆者以為,當源自該王子的封號——歷朝歷代,對諸皇子的封號,皆稱之為“王”,而在“王”前,再加上封地的簡稱。如:明初駐守北平府的燕王朱棣,太原府的晉王朱,青州府的齊王朱榑等即是。

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3月之前,該村隸屬恩縣;1956年3月恩縣撤銷后劃歸武城縣,隸屬滕莊區(qū)管轄;1958年初,隸屬滕莊鄉(xiāng);同年秋,隸屬滕莊公社;1984年機構改革后,隸屬滕莊鄉(xiāng);1994年12月,滕莊撤鄉(xiāng)設鎮(zhèn),改稱隸屬滕莊鎮(zhèn);2004年4月,劃歸魯權屯鎮(zhèn)管轄至今。

佚名侯爺辭官建起侯王莊

侯王莊隸屬武城鎮(zhèn),被“S318”省道穿村而過,現為由1426名村民構成的大村。

其村名幾經變更,究其來由,說法有二:

其一,系因一“侯爺”之爵位而得。歷代有傳,言稱早年有位侯爺,辭官后遷居其封地的此處建村,取名“侯王莊”,而“墩仁官莊”,則系其更名后之稱。據稱,明末清初時期的墩仁官莊,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南北官莊”,西為“新愛官屯”,再后來才更名“侯王莊”,一直沿續(xù)至今。

其二,原與“南北官莊”統(tǒng)稱“墩仁官莊”。明洪武(太祖年號)四年,王氏始祖從山東即墨縣“王家道口”遷來,明末改為“新愛官屯”,后又復改為“候王莊”,至今沿用。

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3月之前,該村隸屬恩縣;1956年3月恩縣撤銷后,劃歸平原縣;1965年劃歸武城縣,隸屬董王莊公社;1984年機構改革后,改稱隸屬董王莊鄉(xiāng);2000年5月,撤銷董王莊鄉(xiāng)的建制,劃歸武城鎮(zhèn)管轄至今。

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德州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鑒于本網發(fā)布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因作者聯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系,著作權人發(fā)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聯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