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2025年4月4日
農(nóng)歷乙巳年三月初七
我們將迎來春天的第五個節(jié)氣
清明
清明節(jié),又叫掃墓節(jié)、踏青節(jié)、三月節(jié)等,時間在農(nóng)歷春分后第15日,公歷4月5日前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傳統(tǒng)祭祖節(jié)日。北斗七星循環(huán)旋轉,斗柄回寅,乾元啟運,時回新春。當斗柄指向正東偏南的“乙”位時為清明節(jié)氣。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華
清明時節(jié),白桐花(泡桐)盛開,標志著陽氣漸盛、春意盎然。古人認為白桐花開稍晚,恰逢清明,故以其為節(jié)氣標志。
二候田鼠化為鵪
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鳥兒則開始出來活動了。此時,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
三候虹始見
清明時節(jié)雨水增多,彩虹也隨之出現(xiàn),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稱虹為“陰陽交會之氣”,需云薄日穿的條件。
清明習俗
祭祀掃墓
掃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文化傳承與身心調(diào)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插柳
清明時節(jié),人們把柳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值此柳條發(fā)芽時節(jié),俗意謂可祛疫鬼。
吃青團子
青團子是用“漿麥草”的汁與糯米粉拌勻揉和而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每到清明,一個個包著滿滿餡料的碧綠團子,帶著春天的味道喚醒了人們的味蕾。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古人通常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清明養(yǎng)生
少吃“發(fā)物”
中醫(yī)認為,體內(nèi)肝氣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只有肝氣不郁不亢,人體氣機才會通暢,氣血才能調(diào)和,各個臟腑的功能才得以保證正常。飲食養(yǎng)生當以養(yǎng)肝柔肝為主,應多吃如菠菜、山藥、大棗等。少吃發(fā)物,如海蝦、海蟹、羊肉等。
舒暢情志
清明掃墓,難免念物思人、悲傷落淚。學會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盡量使心情舒暢,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常到外戶散步,進行適度的健身運動是不錯的選擇。
“春捂”要適當
清明時節(jié),氣候還不穩(wěn)定,偶有寒流侵襲。根據(jù)自己的身體素質(zhì)決定衣服增減,注意防寒保暖,抵御外邪侵襲。
清明詩詞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朝中措·清明時節(jié)
宋·張炎
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潮擁渡頭沙。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云窗霧閣,酒醒啼鴉。
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醉,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春風吹綠柳,花香伴故人
清風捎去思念,春雨洗凈塵埃
愿您珍惜幸福當下
一生平安順遂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攝影|秋水 來源|綜合網(wǎng)絡 編輯|崔廣旭
審核|張曉航 終審|朱代軍